秦始皇书同文之前,各国的文字差异大吗?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4       浏览人次: 759

差异大是显而易见的。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文字 所做的贡献毋庸置疑,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口耳相传的代际鸿沟,有效地记录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活动,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的蒙昧状态。

后人也可以通过传世的典籍史册,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延续文明的传承。

01文字的起源

1. 早期符号

《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

在人类社会早期,并没有产生特定的文字,各部落为了延续自己的文明,首领或祭司会将本部落的风俗习惯以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通过结绳的方法记录下来,绳子的长短、粗细、不同距离和大小的结都有其特定的解释,由此部落的文明得以传承。

而后,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结绳记事”因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生产需求而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的早期文字符号,比如陶文、刻符。

譬如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出现了刻在陶钵口沿上的文字符号;而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也有陶文的身影;而江苏高邮出土的,刻在陶盆上的“高邮陶文”,也比甲骨文早了一千多年。

2. 原始文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体系也随之而初具雏形,早期的刻符陶文难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促进了原始文字的诞生。

而我国出现的最早记事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殷商以前,相比于早期的刻符陶文,原始文字更为复杂,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始文字的外形上保留了“书画同源”的特色,这一文字是由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的,将其命名为骨刻文

殷商时期,人们迷信鬼神,故而在做某件事情以前,都要去找巫师进行占卜,以问吉凶,而占卜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龟甲或者兽骨,因为占卜活动的兴起,原始的文字符号再一次得到发展,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文字的图画性逐渐减弱,而符号性得到增强,“甲骨文”得以问世。

因为最早用作占卜,故而我国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内容涵盖了三千多年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历法、世系家族以及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

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最为灿烂的时候,青铜器成为主要祭祀器具,人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大多会将其历史功绩铸刻在青铜器上,因为周朝时期铜也称为金,所以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被称为 “金文”。

02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演变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国之间争霸不休。

这种较量,从军事硬实力的对决开始,而在这一过程中,软实力的对抗也渐渐被摆在明面上,即在原本相对统一的文字上开始魔改,致使原本同宗同源的文字在不断地征战之中而各自演变,产生差异。

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差异更甚。

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通论》一书中以“横向分国、纵向断代”的思想,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各国文字分为了五个大类。

1. 继承西周传统的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基本承接了西周晚期的原始版本,并未做出什么大的改变,其主要特点是笔画细匀劲健。

2. 韩赵魏三国使用的晋系文字

晋系文字最主要的特点是字体修长,写法板正,笔画纤细犀利。

3. 燕赵两国使用的燕系文字

燕系文字因地处北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燕国人豪爽、果敢性格的影响,用笔流畅,结体疏朗,字体兼具了雄浑和率真两种不同的风格。

4. 齐鲁两国使用的齐系文字

相比于其他几系的文字,齐系文字在结构中多有变化,异体字繁多,装饰笔画醒目,字体由方整转为修长,结体秀丽,精劲而谨言。

5. 楚国使用的楚系文字

楚国人大多是在竹简上记事,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风格自由奔放,文字相对来说比较飘逸,字体颀长, 基本具备了书法的灵魂。

除了以上的五系文字之外,还有字形细小、风格婀娜妩媚的中山系文字。

从上述几个文字体系就可看出,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文字差异是非常大的,若是各自为争,彼此独立制衡的时候倒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状各异的六国文字并存,难免加剧社会矛盾的尖锐化,进而影响到政令的广泛推广。

03秦始皇统一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治国理政方面迎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七国之间文字不通,以至于秦始皇的诏书发到桂林一带之时,当地根本没有人能认识,这极大的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统一,故而秦始皇下令“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全国通用。

书同文政策的颁布,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保证了政令的正常推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统一与稳定。

其次是打破了七雄之间的文字壁垒,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因文字、地域、风俗习惯而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进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

04小结

尽管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兴土木、焚书坑儒固然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但他结束了东周到战国时期的长期混战局面,而后推行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更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总基调。

即便是秦朝二世而亡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也依旧能看到秦朝封建政治格局的影子。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

《战国文字域别特点考察的原则之探讨》——蒋诗堂

《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唐兰

《史籀篇疏证序》——王国维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差异大是显而易见的。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文字 所做的贡献毋庸置疑,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口耳相传的代际鸿沟,有效地记录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活动,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的蒙昧状态。

后人也可以通过传世的典籍史册,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延续文明的传承。

01文字的起源

1. 早期符号

《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

在人类社会早期,并没有产生特定的文字,各部落为了延续自己的文明,首领或祭司会将本部落的风俗习惯以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通过结绳的方法记录下来,绳子的长短、粗细、不同距离和大小的结都有其特定的解释,由此部落的文明得以传承。

而后,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结绳记事”因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生产需求而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的早期文字符号,比如陶文、刻符。

譬如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出现了刻在陶钵口沿上的文字符号;而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也有陶文的身影;而江苏高邮出土的,刻在陶盆上的“高邮陶文”,也比甲骨文早了一千多年。

2. 原始文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体系也随之而初具雏形,早期的刻符陶文难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促进了原始文字的诞生。

而我国出现的最早记事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殷商以前,相比于早期的刻符陶文,原始文字更为复杂,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始文字的外形上保留了“书画同源”的特色,这一文字是由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的,将其命名为骨刻文

殷商时期,人们迷信鬼神,故而在做某件事情以前,都要去找巫师进行占卜,以问吉凶,而占卜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龟甲或者兽骨,因为占卜活动的兴起,原始的文字符号再一次得到发展,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文字的图画性逐渐减弱,而符号性得到增强,“甲骨文”得以问世。

因为最早用作占卜,故而我国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内容涵盖了三千多年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历法、世系家族以及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

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最为灿烂的时候,青铜器成为主要祭祀器具,人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大多会将其历史功绩铸刻在青铜器上,因为周朝时期铜也称为金,所以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被称为 “金文”。

02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演变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国之间争霸不休。

这种较量,从军事硬实力的对决开始,而在这一过程中,软实力的对抗也渐渐被摆在明面上,即在原本相对统一的文字上开始魔改,致使原本同宗同源的文字在不断地征战之中而各自演变,产生差异。

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差异更甚。

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通论》一书中以“横向分国、纵向断代”的思想,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各国文字分为了五个大类。

1. 继承西周传统的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基本承接了西周晚期的原始版本,并未做出什么大的改变,其主要特点是笔画细匀劲健。

2. 韩赵魏三国使用的晋系文字

晋系文字最主要的特点是字体修长,写法板正,笔画纤细犀利。

3. 燕赵两国使用的燕系文字

燕系文字因地处北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燕国人豪爽、果敢性格的影响,用笔流畅,结体疏朗,字体兼具了雄浑和率真两种不同的风格。

4. 齐鲁两国使用的齐系文字

相比于其他几系的文字,齐系文字在结构中多有变化,异体字繁多,装饰笔画醒目,字体由方整转为修长,结体秀丽,精劲而谨言。

5. 楚国使用的楚系文字

楚国人大多是在竹简上记事,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风格自由奔放,文字相对来说比较飘逸,字体颀长, 基本具备了书法的灵魂。

除了以上的五系文字之外,还有字形细小、风格婀娜妩媚的中山系文字。

从上述几个文字体系就可看出,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文字差异是非常大的,若是各自为争,彼此独立制衡的时候倒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状各异的六国文字并存,难免加剧社会矛盾的尖锐化,进而影响到政令的广泛推广。

03秦始皇统一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治国理政方面迎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七国之间文字不通,以至于秦始皇的诏书发到桂林一带之时,当地根本没有人能认识,这极大的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统一,故而秦始皇下令“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全国通用。

书同文政策的颁布,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保证了政令的正常推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统一与稳定。

其次是打破了七雄之间的文字壁垒,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因文字、地域、风俗习惯而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进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

04小结

尽管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兴土木、焚书坑儒固然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但他结束了东周到战国时期的长期混战局面,而后推行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更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总基调。

即便是秦朝二世而亡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也依旧能看到秦朝封建政治格局的影子。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

《战国文字域别特点考察的原则之探讨》——蒋诗堂

《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唐兰

《史籀篇疏证序》——王国维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