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论语笔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2-11       浏览人次: 196
第152讲诗书为基,礼乐为成

【原文】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

8.8孔子说:“修行的过程,从《诗》开始,立身于礼,完成于乐。”

我们说过,碰到本章这种没头没尾的话,没有明指孔子在说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是“学”,也就是修行,修行君子,修养仁德。何晏《论语集解》中引用东汉经学家包咸的批注,包曰:“兴,起也。修身当先学诗。礼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孔子说的是学习主要的三方面,一个是诗,一个是礼,一个是乐。孔子说,修行的过程,从《诗》开始,立身于礼,完成于乐。

兴于诗

我们在第18讲《为政》篇讲解2.2章时,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诗》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讲了“思无邪”是要按照道所指引的正确方向直行。朱熹《集注》解释:“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朱子说通过学诗可以兴起人的“好善恶恶”之心。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诗,孔子非常注重诗的教学。《阳货》篇中孔子对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对弟子们表述了学《诗》的种种好处:学《诗》可以即景抒情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用来交朋结友,可以懂得怎样去讽谏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孔子关心自己的儿子孔鲤的学习时问的也是有没有学诗。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兴于诗,就是学要从诗入手。孔子为什么大力提倡学诗,还把诗作为学习的入门之处呢?首先,《尚书·舜典》说“诗言志”。学诗是为了立志,意思是说要学你首先得立志,立志你首先要先学《诗》。其次,孔子删定《诗三百》,剩下的这些诗都是正见正念,是符合正直的“道”的原则的。《诗经》就是孔子编订的“小红书”,是修行的最高指示和语录。学诗是为了立志于修养君子,推行仁德的大道。总而言之,“兴于诗”的目的就是学者要“立志于道”。

立于礼

《子罕》篇中,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我认为这一章应该是接着本章的内容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追求道;能够一起追求道的人,未必能够一起以礼为原则行事;能够一起以礼为原则行事的人,未必能够一起权衡变通。“未可与立”、“可与立”的“立”跟后面的“立于礼”都是“立身”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在一起学习容易,但一起终生求道却不违礼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孔子用“孝悌”来规范家族秩序;用“义”和“忠”来规范社会关系;用“礼”来规范团队关系。礼可以规范人于鬼神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起学习的人就是一个团队,要以礼为立身之基。如果没有礼作为纽带而各行其是,那岂不变成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了吗?《礼记·曲礼篇》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天地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的,因为有这个规则,天地运行就不会乱。维持秩序的规则就是礼。所以孔子要求大家在学诗的同时,要“立于礼”。这样社会才会有秩序,个人才能修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圣德。孔子要求颜回“克己复礼”,要求学生们要“约之以礼”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是讲“立于礼”,要学仁道,非礼不立,非礼不成。

朱熹《集注》解释:“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成于乐

“成于乐”的意思就是用高尚的音乐老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滋养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修养品味,以完善我们的学业。乐的作用是诗和礼所不能达到的。

《礼记·乐记》中讲礼和乐的关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美善的音乐十分和谐,像天地的运行一样秩序井然且美妙无比。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进入了音乐的境界,外界的一切都感受不到了。人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之中,这时候的人也与天地浑然一体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乐才有这样的效果。朱熹《集注》解释:“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皇侃《论语义疏》也说必须学乐,“以和成己性也。”这个性是讲性情,学音乐才能涵养自己的性情,成就自性之德。所以“成于乐”就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性德,成己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是一体的,互相包涵的,不可绝对分开的。我们知道,诗中有礼、有乐;礼中有诗、有乐;乐中有诗、有礼。夫子给出的是一套循序渐进的修行体系。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步骤,而是修养进阶的秘籍。朱熹说:“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意思是说,夫子讲的不是小学的次序,而是大学的精髓。我们可以用诗、礼、乐三大法宝来成就自己的修行。

如果翻译成现代文,你一定会以为程氏兄弟穿越了,他们说的不正是现在的境况吗?文化基因具有极其强大的遗传性,千年难改!

客村曰:

以诗为基入圣门,约之以礼悟精深,

想要修行成正果,天人一体乐以成。


参考资料
第152讲诗书为基,礼乐为成

【原文】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

8.8孔子说:“修行的过程,从《诗》开始,立身于礼,完成于乐。”

我们说过,碰到本章这种没头没尾的话,没有明指孔子在说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是“学”,也就是修行,修行君子,修养仁德。何晏《论语集解》中引用东汉经学家包咸的批注,包曰:“兴,起也。修身当先学诗。礼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孔子说的是学习主要的三方面,一个是诗,一个是礼,一个是乐。孔子说,修行的过程,从《诗》开始,立身于礼,完成于乐。

兴于诗

我们在第18讲《为政》篇讲解2.2章时,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诗》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讲了“思无邪”是要按照道所指引的正确方向直行。朱熹《集注》解释:“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朱子说通过学诗可以兴起人的“好善恶恶”之心。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诗,孔子非常注重诗的教学。《阳货》篇中孔子对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对弟子们表述了学《诗》的种种好处:学《诗》可以即景抒情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用来交朋结友,可以懂得怎样去讽谏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孔子关心自己的儿子孔鲤的学习时问的也是有没有学诗。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兴于诗,就是学要从诗入手。孔子为什么大力提倡学诗,还把诗作为学习的入门之处呢?首先,《尚书·舜典》说“诗言志”。学诗是为了立志,意思是说要学你首先得立志,立志你首先要先学《诗》。其次,孔子删定《诗三百》,剩下的这些诗都是正见正念,是符合正直的“道”的原则的。《诗经》就是孔子编订的“小红书”,是修行的最高指示和语录。学诗是为了立志于修养君子,推行仁德的大道。总而言之,“兴于诗”的目的就是学者要“立志于道”。

立于礼

《子罕》篇中,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我认为这一章应该是接着本章的内容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追求道;能够一起追求道的人,未必能够一起以礼为原则行事;能够一起以礼为原则行事的人,未必能够一起权衡变通。“未可与立”、“可与立”的“立”跟后面的“立于礼”都是“立身”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在一起学习容易,但一起终生求道却不违礼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孔子用“孝悌”来规范家族秩序;用“义”和“忠”来规范社会关系;用“礼”来规范团队关系。礼可以规范人于鬼神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起学习的人就是一个团队,要以礼为立身之基。如果没有礼作为纽带而各行其是,那岂不变成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了吗?《礼记·曲礼篇》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天地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的,因为有这个规则,天地运行就不会乱。维持秩序的规则就是礼。所以孔子要求大家在学诗的同时,要“立于礼”。这样社会才会有秩序,个人才能修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圣德。孔子要求颜回“克己复礼”,要求学生们要“约之以礼”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是讲“立于礼”,要学仁道,非礼不立,非礼不成。

朱熹《集注》解释:“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成于乐

“成于乐”的意思就是用高尚的音乐老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滋养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修养品味,以完善我们的学业。乐的作用是诗和礼所不能达到的。

《礼记·乐记》中讲礼和乐的关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美善的音乐十分和谐,像天地的运行一样秩序井然且美妙无比。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进入了音乐的境界,外界的一切都感受不到了。人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之中,这时候的人也与天地浑然一体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乐才有这样的效果。朱熹《集注》解释:“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皇侃《论语义疏》也说必须学乐,“以和成己性也。”这个性是讲性情,学音乐才能涵养自己的性情,成就自性之德。所以“成于乐”就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性德,成己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是一体的,互相包涵的,不可绝对分开的。我们知道,诗中有礼、有乐;礼中有诗、有乐;乐中有诗、有礼。夫子给出的是一套循序渐进的修行体系。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步骤,而是修养进阶的秘籍。朱熹说:“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意思是说,夫子讲的不是小学的次序,而是大学的精髓。我们可以用诗、礼、乐三大法宝来成就自己的修行。

如果翻译成现代文,你一定会以为程氏兄弟穿越了,他们说的不正是现在的境况吗?文化基因具有极其强大的遗传性,千年难改!

客村曰:

以诗为基入圣门,约之以礼悟精深,

想要修行成正果,天人一体乐以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