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天蟹地”蟹来了:七里海河蟹“爬上”全国餐桌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6       浏览人次: 518

天津市宁河区境内的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之一,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95平方千米的湿地,水沟水道纵横交错,产生大量负离子和湿润空气,滋润着北京、天津、唐山,素有“京津肺叶”的美誉。著名的七里海河蟹就产于七里海湿地,因产地而得名。

七里海河蟹

“南有阳澄湖,北有七里海”,七里海的河蟹在整个北方地区享有盛誉。曾与银鱼、芦苇草齐名,被群众称为七里海“三宗宝”。2002年,七里海河蟹被评为天津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七里海河蟹也是津农精品大家族的一员。

1//七里海河蟹的前世

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还未登基时,落难于七里海茫茫芦苇荡,胯下骏马陷足于软泥之中不得动弹,恰逢此时潮汐刚至,只只肥美的螃蟹涌潮而来,骏马恰好借其硬壳,蹄飞奔跑,借助螃蟹得以脱难。所以七里海的河蟹壳上都有一只深深的马蹄印。

在清朝,七里海出产的河蟹成为朝廷贡品。相传,清朝一位皇亲来七里海,陪同的地方官员用当地的紫蟹招待,皇亲品尝后赞不绝口,临行前特意带走一篓河蟹呈献给了皇上。皇上品此美味,龙颜大悦,于是下令七里海河蟹每年都要进贡。从此,七里海河蟹一鸣惊人,闻名遐迩。那么,这位皇亲为何远隔数百里来七里海呢?在《畿辅通志》里找到了答案。书中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派怡贤亲王检查水利来到七里海,见水道又浅又狭,于次年派专员负责开挖宁车沽河,由淮渔淀(今七里海畔的淮淀村)起至北塘口,长四十里。由此看来,传说中的那位皇亲,大概率就是奉旨前来检查水利的怡贤亲王。这位亲王回京带些河蟹献给皇上也就顺理成章了。据说当年末代皇帝溥仪只要途经天津,必吃七里海的河蟹。

七里海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的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亚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中国北自辽宁鸭绿江口,南至福建九龙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峡口均有分布。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已对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生殖洄游规律有一定的了解。随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国,但品质以长江下游阳澄湖的大闸蟹和河北的胜芳蟹及天津的七里河大紫蟹最好。

别看河蟹有过“高贵”的前世,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随处可捕的普通货色,那时一到秋季,农家庭院不时能见到二三两的大螃蟹,有的爬到堂屋的水缸边潮湿的隐蔽处,还有“螃蟹爬到被窝里”之说。秋雨后,淹没农村土道的车辙里藏着大量的螃蟹,牛马车经过,来不及逃跑的就被碾压,车辙里留下残肢蟹黄一片。那时候人们没有把河蟹当成美味佳肴、宴席珍品,而只是把它当成日常的一种普普通通的食物。人们把捕来的河蟹在缸里捣碎,用箩过滤,放在锅里做蟹豆腐,借以果腹,倒也鲜美无比。有的人家把捕来的过多河蟹捣碎,用盐掺在一起做成蟹酱,为供常年食用咸菜。

七里海河蟹被视为美味佳肴,是其特殊的营养成分所决定的。分析测定其食用部分100克中含有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4克,同时还有钙128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71毫克。尤其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A高达5900国际单位,热量高达582千焦耳,为水产品之冠。核黄素的含量也远高于许多名特水产品。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但河蟹只可活食,因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产生蟹毒碱会引起中毒。

由于1973年为防止海水倒灌,移地再建蓟运河防潮闸,阻断了河蟹的洄游繁衍,几年下来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已至河蟹几乎绝迹。这种情况在河蟹主要产区江苏、河辽宁也如出一辙。为了保护河蟹资源,各地纷纷进行河蟹人工繁育,带动了河蟹养殖业的兴起。又过了10年左右随着河蟹人工育苗和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开展,加之,生态环境的改变、农药污染、水质污染、放养密度和饵料质量的失衡以及水质恶化等因素使河蟹种群个体变小,生长缓慢,性早熟,种质品质下降。21世纪初,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各地又投入科技力量,下大力气解决上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资源恢复种质先行

增殖放流是一种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虾、蟹、贝等各类渔业生物的苗种,来达到恢复或增加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资源量的方法。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一是苗种一定要由满足种质品质要求的国家级原种场或国家级良种场提供的亲本来生产;二是投放的一定是自然水域。河蟹野生种群数量恢复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资源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产生相对优良的种质以供选择,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

由于河蟹的完整世代是2年,2年才能进行一次筛选,提纯复壮七里海河蟹好种质谈何容易。但天津人一直在不懈努力工作中,一直坚持,从不放弃。宁河区为此开始建设蟹苗蟹种研究繁育供应基地。2010年5月,占地1320亩,投资8000多万元,包括良种扩繁、示范养殖、储养交易、生态养殖4个功能区的七里海河蟹种质基地开工建设。规划能力是年产30万斤蟹种,带动20万亩养殖面积,打造北方蟹苗研究繁育供应基地。与此同时,为扶持这样的河蟹龙头企业,宁河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对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天津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为企业在河蟹繁育、标准化养殖等过程中提供关键指导。目前,七里海河蟹在品种筛选、代数更迭上已实现升级。在此基础上从原始的七里海河蟹中选育到了第11代。现在的河蟹已充分显现出七里海河蟹的基因优势。

放流经济物种,经过在自然水域一段时间的生长达到捕捞规格,渔民收获后产量、收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像对虾、梭子蟹、海蜇这些品种,放流的效果非常好,投入和产出比很理想。七里海河蟹经人工放流后,在自然水域生长,利用自然资源,很少人为干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成体后,个大,味美,价格高,增殖放流使野生河蟹能再上餐桌,满足人们口腹之欲,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是渔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2022年5月26日,天津市宁河区举行了一场“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共建生态美丽宁河”放流活动,当天有1500千克、总计2.4亿尾蟹苗被投放至7处自然水域。

增殖放流,对七里海河蟹原种种质保护,避免种质资源再退化意义重大。恢复七里海河蟹野生生存状态,可促使其生存能力更强,让七里海河蟹个体更大、品质更好。年年连续不断地增殖放流,就能挑选其中特别个大强壮的河蟹继续留种育苗,就能不断地优中选优。进行人工放流还得益于宁河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推动生态立区,发展富民产业的政策理念。近年来,宁河举全区之力开展生态保护,推进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等工作。仅湿地保护修复,宁河区先后投入资金超百亿元,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宁河经验”。

近几年河水水质达标,今年投放的蟹苗长成扣蟹,明年成蟹就能爬上河滩。到时候个大体肥的七里海河蟹会自动爬上岸,任由游客捕捉,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新乐趣。

3//乡村振兴“蟹”支撑

依靠一只只金毛爪、青脊背、白肚皮的七里海河蟹,宁河区正在串起一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七里海湿地种质资源的不断恢复,稻田养蟹也蓬勃兴起,稻蟹混养,立体种养,一地两产,一水两用,产值增益。天津全市稻蟹混养面积达到53万亩,宁河区结合小站稻振兴,深度布局稻蟹混养模式,面积达到22万亩以上。

稻蟹混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养蟹方式,是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无公害、立体开发的理想模式。稻田为河蟹提供优质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河蟹生长、掩蔽、脱壳,能降饵增效。河蟹又能消灭稻田蝉、螟虫等害虫,降低水稻发病率。其排泄物还可肥田,连续3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提高近1倍,从而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产量及品质。既出产优质的小站稻,更奉献极具地方特色的河蟹,不断擦亮七里海河蟹品牌,让一只小螃蟹帮助农户敲开致富门,撬开产业大市场。2021年,宁河区河蟹养殖面积22万亩,全区总产量1423吨。其中九成以上是稻蟹综合种养模式,销售价格高达25~30元/斤,有效带动当地农户收益增长。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业是抓手。宁河以生态立区,为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做强种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河蟹品质,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步探索出七里海河蟹产业发展新路径。今年4月,天津宁河七里海河蟹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依靠天津宁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熟资源,在良种繁育、养殖推广、特色农品品牌包装、农旅策划、销售物流等方面都可用于河蟹生产的全产业链中,直接与河蟹产业无缝对接。虽然七里海河蟹在标准化养殖和品牌打造上仍存在短板,但宁河区利用“国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推动河蟹产业标准化及品牌建设,同时着手组织七里海河蟹协会,通过协会企业统一的七里海河蟹的品牌标识和防伪标志,赋予品牌价值。

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积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优水生态、打响蟹品牌,不断建强七里海河蟹生态链、产业链,让七里海河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成为宁河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这也是宁河区农业农村部门和老百姓的共识。目前,河蟹饮食文化、稻蟹农旅、河蟹垂钓、“云认养”河蟹等经营模式都已在宁河区当地农家乐中有所体现。以增殖放流布局七里海河蟹全产业链发展,宁河人将用小河蟹讲好绿色生态产业的大故事。

作者:汪志清: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冯桂苓:天津市农科院,胡伟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参考资料

天津市宁河区境内的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之一,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95平方千米的湿地,水沟水道纵横交错,产生大量负离子和湿润空气,滋润着北京、天津、唐山,素有“京津肺叶”的美誉。著名的七里海河蟹就产于七里海湿地,因产地而得名。

七里海河蟹

“南有阳澄湖,北有七里海”,七里海的河蟹在整个北方地区享有盛誉。曾与银鱼、芦苇草齐名,被群众称为七里海“三宗宝”。2002年,七里海河蟹被评为天津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七里海河蟹也是津农精品大家族的一员。

1//七里海河蟹的前世

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还未登基时,落难于七里海茫茫芦苇荡,胯下骏马陷足于软泥之中不得动弹,恰逢此时潮汐刚至,只只肥美的螃蟹涌潮而来,骏马恰好借其硬壳,蹄飞奔跑,借助螃蟹得以脱难。所以七里海的河蟹壳上都有一只深深的马蹄印。

在清朝,七里海出产的河蟹成为朝廷贡品。相传,清朝一位皇亲来七里海,陪同的地方官员用当地的紫蟹招待,皇亲品尝后赞不绝口,临行前特意带走一篓河蟹呈献给了皇上。皇上品此美味,龙颜大悦,于是下令七里海河蟹每年都要进贡。从此,七里海河蟹一鸣惊人,闻名遐迩。那么,这位皇亲为何远隔数百里来七里海呢?在《畿辅通志》里找到了答案。书中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派怡贤亲王检查水利来到七里海,见水道又浅又狭,于次年派专员负责开挖宁车沽河,由淮渔淀(今七里海畔的淮淀村)起至北塘口,长四十里。由此看来,传说中的那位皇亲,大概率就是奉旨前来检查水利的怡贤亲王。这位亲王回京带些河蟹献给皇上也就顺理成章了。据说当年末代皇帝溥仪只要途经天津,必吃七里海的河蟹。

七里海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的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亚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中国北自辽宁鸭绿江口,南至福建九龙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峡口均有分布。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已对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生殖洄游规律有一定的了解。随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国,但品质以长江下游阳澄湖的大闸蟹和河北的胜芳蟹及天津的七里河大紫蟹最好。

别看河蟹有过“高贵”的前世,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随处可捕的普通货色,那时一到秋季,农家庭院不时能见到二三两的大螃蟹,有的爬到堂屋的水缸边潮湿的隐蔽处,还有“螃蟹爬到被窝里”之说。秋雨后,淹没农村土道的车辙里藏着大量的螃蟹,牛马车经过,来不及逃跑的就被碾压,车辙里留下残肢蟹黄一片。那时候人们没有把河蟹当成美味佳肴、宴席珍品,而只是把它当成日常的一种普普通通的食物。人们把捕来的河蟹在缸里捣碎,用箩过滤,放在锅里做蟹豆腐,借以果腹,倒也鲜美无比。有的人家把捕来的过多河蟹捣碎,用盐掺在一起做成蟹酱,为供常年食用咸菜。

七里海河蟹被视为美味佳肴,是其特殊的营养成分所决定的。分析测定其食用部分100克中含有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4克,同时还有钙128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71毫克。尤其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A高达5900国际单位,热量高达582千焦耳,为水产品之冠。核黄素的含量也远高于许多名特水产品。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但河蟹只可活食,因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产生蟹毒碱会引起中毒。

由于1973年为防止海水倒灌,移地再建蓟运河防潮闸,阻断了河蟹的洄游繁衍,几年下来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已至河蟹几乎绝迹。这种情况在河蟹主要产区江苏、河辽宁也如出一辙。为了保护河蟹资源,各地纷纷进行河蟹人工繁育,带动了河蟹养殖业的兴起。又过了10年左右随着河蟹人工育苗和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开展,加之,生态环境的改变、农药污染、水质污染、放养密度和饵料质量的失衡以及水质恶化等因素使河蟹种群个体变小,生长缓慢,性早熟,种质品质下降。21世纪初,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各地又投入科技力量,下大力气解决上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资源恢复种质先行

增殖放流是一种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虾、蟹、贝等各类渔业生物的苗种,来达到恢复或增加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资源量的方法。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一是苗种一定要由满足种质品质要求的国家级原种场或国家级良种场提供的亲本来生产;二是投放的一定是自然水域。河蟹野生种群数量恢复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资源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产生相对优良的种质以供选择,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

由于河蟹的完整世代是2年,2年才能进行一次筛选,提纯复壮七里海河蟹好种质谈何容易。但天津人一直在不懈努力工作中,一直坚持,从不放弃。宁河区为此开始建设蟹苗蟹种研究繁育供应基地。2010年5月,占地1320亩,投资8000多万元,包括良种扩繁、示范养殖、储养交易、生态养殖4个功能区的七里海河蟹种质基地开工建设。规划能力是年产30万斤蟹种,带动20万亩养殖面积,打造北方蟹苗研究繁育供应基地。与此同时,为扶持这样的河蟹龙头企业,宁河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对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天津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为企业在河蟹繁育、标准化养殖等过程中提供关键指导。目前,七里海河蟹在品种筛选、代数更迭上已实现升级。在此基础上从原始的七里海河蟹中选育到了第11代。现在的河蟹已充分显现出七里海河蟹的基因优势。

放流经济物种,经过在自然水域一段时间的生长达到捕捞规格,渔民收获后产量、收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像对虾、梭子蟹、海蜇这些品种,放流的效果非常好,投入和产出比很理想。七里海河蟹经人工放流后,在自然水域生长,利用自然资源,很少人为干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成体后,个大,味美,价格高,增殖放流使野生河蟹能再上餐桌,满足人们口腹之欲,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是渔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2022年5月26日,天津市宁河区举行了一场“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共建生态美丽宁河”放流活动,当天有1500千克、总计2.4亿尾蟹苗被投放至7处自然水域。

增殖放流,对七里海河蟹原种种质保护,避免种质资源再退化意义重大。恢复七里海河蟹野生生存状态,可促使其生存能力更强,让七里海河蟹个体更大、品质更好。年年连续不断地增殖放流,就能挑选其中特别个大强壮的河蟹继续留种育苗,就能不断地优中选优。进行人工放流还得益于宁河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推动生态立区,发展富民产业的政策理念。近年来,宁河举全区之力开展生态保护,推进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等工作。仅湿地保护修复,宁河区先后投入资金超百亿元,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宁河经验”。

近几年河水水质达标,今年投放的蟹苗长成扣蟹,明年成蟹就能爬上河滩。到时候个大体肥的七里海河蟹会自动爬上岸,任由游客捕捉,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新乐趣。

3//乡村振兴“蟹”支撑

依靠一只只金毛爪、青脊背、白肚皮的七里海河蟹,宁河区正在串起一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七里海湿地种质资源的不断恢复,稻田养蟹也蓬勃兴起,稻蟹混养,立体种养,一地两产,一水两用,产值增益。天津全市稻蟹混养面积达到53万亩,宁河区结合小站稻振兴,深度布局稻蟹混养模式,面积达到22万亩以上。

稻蟹混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养蟹方式,是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无公害、立体开发的理想模式。稻田为河蟹提供优质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河蟹生长、掩蔽、脱壳,能降饵增效。河蟹又能消灭稻田蝉、螟虫等害虫,降低水稻发病率。其排泄物还可肥田,连续3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提高近1倍,从而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产量及品质。既出产优质的小站稻,更奉献极具地方特色的河蟹,不断擦亮七里海河蟹品牌,让一只小螃蟹帮助农户敲开致富门,撬开产业大市场。2021年,宁河区河蟹养殖面积22万亩,全区总产量1423吨。其中九成以上是稻蟹综合种养模式,销售价格高达25~30元/斤,有效带动当地农户收益增长。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业是抓手。宁河以生态立区,为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做强种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河蟹品质,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步探索出七里海河蟹产业发展新路径。今年4月,天津宁河七里海河蟹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依靠天津宁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熟资源,在良种繁育、养殖推广、特色农品品牌包装、农旅策划、销售物流等方面都可用于河蟹生产的全产业链中,直接与河蟹产业无缝对接。虽然七里海河蟹在标准化养殖和品牌打造上仍存在短板,但宁河区利用“国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推动河蟹产业标准化及品牌建设,同时着手组织七里海河蟹协会,通过协会企业统一的七里海河蟹的品牌标识和防伪标志,赋予品牌价值。

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积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优水生态、打响蟹品牌,不断建强七里海河蟹生态链、产业链,让七里海河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成为宁河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这也是宁河区农业农村部门和老百姓的共识。目前,河蟹饮食文化、稻蟹农旅、河蟹垂钓、“云认养”河蟹等经营模式都已在宁河区当地农家乐中有所体现。以增殖放流布局七里海河蟹全产业链发展,宁河人将用小河蟹讲好绿色生态产业的大故事。

作者:汪志清: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冯桂苓:天津市农科院,胡伟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