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锯杀鱼狂-锯鳐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9       浏览人次: 345

相传,有一种“海怪”能在海洋中披荆斩棘,无往不胜,全凭一把锋利的锯子。

海怪?

其实,这只是千百年来航海者们流传下来的传说罢了。所谓的“海怪”名为锯鳐(sawfish),是鲨鱼的近亲,最早的化石见于白垩纪,距今已有5600多万年的历史,可谓是“鱼类活化石”。

锯鳐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各近岸海区和各大河口,常常栖息在浅海,潜伏于泥沙之上,可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有时可上溯至江河中相当远的距离,甚至定居在淡水中进行繁殖。

海底居民or嗜血狂魔?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锯鳐是性格温和、行动迟缓的水底觅食者,用吻锯掘土觅食,摄食小型鱼类、甲壳类或其他无脊椎动物。

然而,经过长期研究,科学家们渐渐发现了它的真面目。事实上,锯鳐的捕食攻击能力非常强,是水中敏捷凶残的掠食者,它们会用吻锯袭击鱼群并以受伤的个体为食,还能对大型鱼类“左劈右砍”,使其毫无还击之力。

水中“剑客”

锯鳐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们的“大锯”了。这些吻锯呈剑形,约占体长的1/3,两侧边缘有坚硬的吻齿,常用于摄食活动,或发掘底层生物,或在鱼群中挥杀。

对于锯鳐来说,吻锯是它们最强有力的攻击武器,每秒可发动数次横向攻击,可瞬间刺穿猎物,甚至能将猎物切成两半。

此外,这种锯齿结构上还分布着数千个灵敏的电子接受体,可充当猎物定位传感器,能探测到黑暗中其他鱼类产生的微弱动作。

“杀手”也濒危?

锯鳐的生长速度缓慢,产下的幼体极易受到其他食肉鱼类的攻击。同时,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又使该物种的沿岸栖息不断丧失,让本就苟延残喘的锯鳐家族濒临灭绝,以前曾广泛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东部的锯鳐如今已在欧洲海域完全消失。

科学家表示,锯鳐有可能是第一个整个科都濒临灭绝的海洋动物。

为了种族的利益,新技能get√——孤雌繁殖

2015年6月,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发现,濒临灭绝的栉齿锯鳐能在野外环境下进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这是迄今为止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第一种进行这种无性繁殖的脊椎动物,证据充分。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常见于无脊椎动物,即卵无需受精就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此前繁殖并存活下来的例子都发生在人工圈养的环境下,比如地球上目前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龙,就曾通过孤雌生殖产下过未受精的卵,并孵化出小科莫多龙。这样繁殖出的子代称为“孤雌子”(parthenogens)。

科学家表示,“孤雌生殖”的繁殖方式可能最常见于那些种群数量稀少的物种,比如濒危或迁移到新栖息地的物种,因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总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繁殖方式,使自己的物种得以延续。

TNC微信订阅号:TNC_China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喜欢别忘记点赞哦~


参考资料

相传,有一种“海怪”能在海洋中披荆斩棘,无往不胜,全凭一把锋利的锯子。

海怪?

其实,这只是千百年来航海者们流传下来的传说罢了。所谓的“海怪”名为锯鳐(sawfish),是鲨鱼的近亲,最早的化石见于白垩纪,距今已有5600多万年的历史,可谓是“鱼类活化石”。

锯鳐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各近岸海区和各大河口,常常栖息在浅海,潜伏于泥沙之上,可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有时可上溯至江河中相当远的距离,甚至定居在淡水中进行繁殖。

海底居民or嗜血狂魔?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锯鳐是性格温和、行动迟缓的水底觅食者,用吻锯掘土觅食,摄食小型鱼类、甲壳类或其他无脊椎动物。

然而,经过长期研究,科学家们渐渐发现了它的真面目。事实上,锯鳐的捕食攻击能力非常强,是水中敏捷凶残的掠食者,它们会用吻锯袭击鱼群并以受伤的个体为食,还能对大型鱼类“左劈右砍”,使其毫无还击之力。

水中“剑客”

锯鳐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们的“大锯”了。这些吻锯呈剑形,约占体长的1/3,两侧边缘有坚硬的吻齿,常用于摄食活动,或发掘底层生物,或在鱼群中挥杀。

对于锯鳐来说,吻锯是它们最强有力的攻击武器,每秒可发动数次横向攻击,可瞬间刺穿猎物,甚至能将猎物切成两半。

此外,这种锯齿结构上还分布着数千个灵敏的电子接受体,可充当猎物定位传感器,能探测到黑暗中其他鱼类产生的微弱动作。

“杀手”也濒危?

锯鳐的生长速度缓慢,产下的幼体极易受到其他食肉鱼类的攻击。同时,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又使该物种的沿岸栖息不断丧失,让本就苟延残喘的锯鳐家族濒临灭绝,以前曾广泛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东部的锯鳐如今已在欧洲海域完全消失。

科学家表示,锯鳐有可能是第一个整个科都濒临灭绝的海洋动物。

为了种族的利益,新技能get√——孤雌繁殖

2015年6月,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发现,濒临灭绝的栉齿锯鳐能在野外环境下进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这是迄今为止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第一种进行这种无性繁殖的脊椎动物,证据充分。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常见于无脊椎动物,即卵无需受精就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此前繁殖并存活下来的例子都发生在人工圈养的环境下,比如地球上目前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龙,就曾通过孤雌生殖产下过未受精的卵,并孵化出小科莫多龙。这样繁殖出的子代称为“孤雌子”(parthenogens)。

科学家表示,“孤雌生殖”的繁殖方式可能最常见于那些种群数量稀少的物种,比如濒危或迁移到新栖息地的物种,因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总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繁殖方式,使自己的物种得以延续。

TNC微信订阅号:TNC_China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喜欢别忘记点赞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