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国(连载二一二):威震逍遥津,欲思进路,先思退路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4       浏览人次: 284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李典、乐进二将;他们决心和张辽一起同心协力,与吴军决一死战。张辽大喜:皖城到合肥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座桥名叫小师桥;我预先派细作暗藏在小师桥南面,然后乐将军出马迎敌,假装诈败;将吴军全部引过小师桥后,细作就将小师桥拆掉,截断吴军归路;我与李典将军分别埋伏在小师桥北面逍遥津的两侧,趁势杀出,必定能大获全胜!

三将各自分头行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吴军果然杀到了;等吴军先锋甘宁过了小师桥后,乐进假意上前阻挡;他和甘宁打了几个回合,拨马诈败而走;甘宁在后紧紧追赶,随即吕蒙也率军紧跟着追过桥来。前军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后队的孙权那里,接连的胜利,使得孙权放松了警惕;他急忙催动三军渡过小师桥,恨不得一步就踏进合肥城!

等后队吴军全数度过小师桥,来到逍遥津的时候,前队的吕蒙和甘宁因为追赶乐进,已经去得远了;暗藏在桥南岸的曹军细作,也已经迅速地拆断了小师桥;孙权正率军往前走着,忽听得连珠炮响,紧接着就是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但见旌旗招展之处,张辽从左,李典从右各率一军杀了出来!孙权大惊失色:不好,我中计了!

他刚下令让探马前去召回吕蒙和甘宁,张辽就杀到眼前了;情况变化得如此之快,孙权一下子有些懵了;此时护卫在孙权身边的只有凌统,凌统一见形势紧急,急忙催马轮刀挡住张辽;他一面和张辽死战,一面大声叫道:主公速速撤过小师桥!孙权这才回过神来,回马便走;等他来到小师桥边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小师桥已经被拆断了!

孙权更加心慌:这、这、这,这便如何是好?就在这时,牙将谷利大声地提醒他:主公赶紧先退后数箭之地,然后再打马扬鞭,跳过桥去!一语惊醒梦中人,孙权依言而行,退后数丈;然后用力一夹马肚子,连连挥动马鞭;那匹坐骑疼痛难忍,奋蹄一跃,跳过了小师桥!这一跃,犹如当年刘备马跃檀溪,端的是惊心动魄!

此时徐盛、董袭率领水军驾船从水路赶来,将孙权接上船去;北岸上,凌统、谷利双战张辽不下;吕蒙、甘宁得信之后急忙回援,却被乐进反身随后追杀,李典也趁机截杀;一场混战下来,吴军死伤大半,损失惨重;凌统身中数枪,和谷利、甘宁、吕蒙等人绕河而逃,幸亏有水军接应,才得以保住性命。孙权率领众将退会濡须,急令鲁肃再派人马前来助战。

逍遥津之战,曹军大获全胜;张辽自此威名远震,连江南小儿听到他的名字,都吓得不敢啼哭。作为三国名将,张辽的确有他的厉害之处;可是逍遥津之战,曹军大胜,吴军惨败的根本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张辽的厉害所造成的吗?恐怕不是!笔者在此从多个角度,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因素一一作出解析:

首先,吴军究竟是怎么败的?第一,在乐进诈败之后,全军盲目冒进,紧追不舍,导致深入险地中伏;第二,前军与后军脱节,在战术指挥上没有形成步调一致,从而导致被敌人各个击破;第三,也是最关键性的一点,没有预留人马防守小师桥,也就等于完全没留退路,结果被杀得措手不及!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吴军在取得了皖城之战的胜利后,全军上下弥漫着骄傲轻敌的情绪;在孙权以及江东众将看来,合肥已经是孤城一座,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其次,曹军究竟是怎么胜的?第一,乐进的诈败,将吴军全数引入了伏击圈中;这种诱敌深入的战术,是军事上的常用战术;并不见得有多么高明,却正好适用于此时得意忘形的吴军!第二,张辽选择了恰当的伏击地点,又趁吴军前军追赶乐进远去,与后军脱节的时机突然杀出,将吴军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第三,张辽预先暗藏细作在桥南,截断了吴军的归路;张辽等三将又报定了决死之心,终于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曹军自皖城失利之后,痛定思痛,同仇敌忾,全军上下充满着报仇雪耻的决心;正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战争是残酷的,人生是现实的;即便是再怎样胜券在握,都不能够得意忘形!而应该居安思危,驰马思坠;保持高度警醒冷静的头脑,随时留下可能的退路;否则的话,极容易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正是因为不能得意忘形,所以人生才要学会处处留下退路;道理很简单,留下的退路越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大;留退路并不是胆怯,而是睿智;因为即便再怎样勇悍无敌,也难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破釜沉舟的项羽,不就是因为不留退路的性格,而最终导致自刎乌江吗?不留退路,或许能胜;预留退路,必定不败!

不仅如此,留退路也不是犹豫,而是细心;毕竟性格决定命运,而细心则决定成败!事前多加思考,洞悉所有可能潜在的危机,然后一一留下退路;胜过临事措手不及,事后追悔莫及!诸葛亮若不是在入蜀前在鱼腹浦设下八阵图,刘备就很有可能无法逃脱陆逊的追击;若不是在一出祁山时慧眼识姜维,那么他去世之后,蜀国就没有了领军人物;若不是在临终前密计传授马岱,刀斩魏延;恐怕他一去世,蜀国就会不战自乱!

诸葛亮这种千古奇才,都要事事留退路,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毕竟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毕竟世上没有后悔药;无论是谁,对于茫茫未知的将来,都不可能百战百胜;唯有多留退路,才能够一击不中,全身而退;从而为自己留下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在逍遥津之战中,孙权若能在战前派人做详细的地理勘察,预先派人马镇守小师桥南;在战时能保持全军的指挥步调协同一致,徐徐而进,又何至于遭此大败呢?

曹军得胜之后回到合肥,李典、乐进自然是兴高采烈;而张辽却顾不上高兴,因为他很心里清楚,吴军遭此惨败之后,必定会再起大军前来报仇;作为主将,他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他一面下令紧守城池,严阵以待;一面请使者薛悌速回汉中,请求援兵。此时曹操已在汉中驻军有数月之久,而西川的刘备也利用这段时间,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因此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暂时不取西川。

他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以防刘备来攻;自己则率领四十万大军南下,杀奔濡须,以解合肥之围。孙权得到探马的消息,立刻下令让董袭、徐盛率五十只大船前往濡须口埋伏,又派陈武率领一支人马,沿着江岸往来巡哨,密切注意曹军的动向;看来孙权经过逍遥津之败后,也开始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了;孙曹两军,即将在合肥拉开一场大战的序幕!这正是:人生得意莫忘形,也有风雨也有晴;欲思进路先思退,纵遇坎坷亦能平!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李典、乐进二将;他们决心和张辽一起同心协力,与吴军决一死战。张辽大喜:皖城到合肥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座桥名叫小师桥;我预先派细作暗藏在小师桥南面,然后乐将军出马迎敌,假装诈败;将吴军全部引过小师桥后,细作就将小师桥拆掉,截断吴军归路;我与李典将军分别埋伏在小师桥北面逍遥津的两侧,趁势杀出,必定能大获全胜!

三将各自分头行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吴军果然杀到了;等吴军先锋甘宁过了小师桥后,乐进假意上前阻挡;他和甘宁打了几个回合,拨马诈败而走;甘宁在后紧紧追赶,随即吕蒙也率军紧跟着追过桥来。前军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后队的孙权那里,接连的胜利,使得孙权放松了警惕;他急忙催动三军渡过小师桥,恨不得一步就踏进合肥城!

等后队吴军全数度过小师桥,来到逍遥津的时候,前队的吕蒙和甘宁因为追赶乐进,已经去得远了;暗藏在桥南岸的曹军细作,也已经迅速地拆断了小师桥;孙权正率军往前走着,忽听得连珠炮响,紧接着就是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但见旌旗招展之处,张辽从左,李典从右各率一军杀了出来!孙权大惊失色:不好,我中计了!

他刚下令让探马前去召回吕蒙和甘宁,张辽就杀到眼前了;情况变化得如此之快,孙权一下子有些懵了;此时护卫在孙权身边的只有凌统,凌统一见形势紧急,急忙催马轮刀挡住张辽;他一面和张辽死战,一面大声叫道:主公速速撤过小师桥!孙权这才回过神来,回马便走;等他来到小师桥边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小师桥已经被拆断了!

孙权更加心慌:这、这、这,这便如何是好?就在这时,牙将谷利大声地提醒他:主公赶紧先退后数箭之地,然后再打马扬鞭,跳过桥去!一语惊醒梦中人,孙权依言而行,退后数丈;然后用力一夹马肚子,连连挥动马鞭;那匹坐骑疼痛难忍,奋蹄一跃,跳过了小师桥!这一跃,犹如当年刘备马跃檀溪,端的是惊心动魄!

此时徐盛、董袭率领水军驾船从水路赶来,将孙权接上船去;北岸上,凌统、谷利双战张辽不下;吕蒙、甘宁得信之后急忙回援,却被乐进反身随后追杀,李典也趁机截杀;一场混战下来,吴军死伤大半,损失惨重;凌统身中数枪,和谷利、甘宁、吕蒙等人绕河而逃,幸亏有水军接应,才得以保住性命。孙权率领众将退会濡须,急令鲁肃再派人马前来助战。

逍遥津之战,曹军大获全胜;张辽自此威名远震,连江南小儿听到他的名字,都吓得不敢啼哭。作为三国名将,张辽的确有他的厉害之处;可是逍遥津之战,曹军大胜,吴军惨败的根本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张辽的厉害所造成的吗?恐怕不是!笔者在此从多个角度,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因素一一作出解析:

首先,吴军究竟是怎么败的?第一,在乐进诈败之后,全军盲目冒进,紧追不舍,导致深入险地中伏;第二,前军与后军脱节,在战术指挥上没有形成步调一致,从而导致被敌人各个击破;第三,也是最关键性的一点,没有预留人马防守小师桥,也就等于完全没留退路,结果被杀得措手不及!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吴军在取得了皖城之战的胜利后,全军上下弥漫着骄傲轻敌的情绪;在孙权以及江东众将看来,合肥已经是孤城一座,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其次,曹军究竟是怎么胜的?第一,乐进的诈败,将吴军全数引入了伏击圈中;这种诱敌深入的战术,是军事上的常用战术;并不见得有多么高明,却正好适用于此时得意忘形的吴军!第二,张辽选择了恰当的伏击地点,又趁吴军前军追赶乐进远去,与后军脱节的时机突然杀出,将吴军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第三,张辽预先暗藏细作在桥南,截断了吴军的归路;张辽等三将又报定了决死之心,终于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曹军自皖城失利之后,痛定思痛,同仇敌忾,全军上下充满着报仇雪耻的决心;正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战争是残酷的,人生是现实的;即便是再怎样胜券在握,都不能够得意忘形!而应该居安思危,驰马思坠;保持高度警醒冷静的头脑,随时留下可能的退路;否则的话,极容易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正是因为不能得意忘形,所以人生才要学会处处留下退路;道理很简单,留下的退路越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大;留退路并不是胆怯,而是睿智;因为即便再怎样勇悍无敌,也难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破釜沉舟的项羽,不就是因为不留退路的性格,而最终导致自刎乌江吗?不留退路,或许能胜;预留退路,必定不败!

不仅如此,留退路也不是犹豫,而是细心;毕竟性格决定命运,而细心则决定成败!事前多加思考,洞悉所有可能潜在的危机,然后一一留下退路;胜过临事措手不及,事后追悔莫及!诸葛亮若不是在入蜀前在鱼腹浦设下八阵图,刘备就很有可能无法逃脱陆逊的追击;若不是在一出祁山时慧眼识姜维,那么他去世之后,蜀国就没有了领军人物;若不是在临终前密计传授马岱,刀斩魏延;恐怕他一去世,蜀国就会不战自乱!

诸葛亮这种千古奇才,都要事事留退路,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毕竟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毕竟世上没有后悔药;无论是谁,对于茫茫未知的将来,都不可能百战百胜;唯有多留退路,才能够一击不中,全身而退;从而为自己留下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在逍遥津之战中,孙权若能在战前派人做详细的地理勘察,预先派人马镇守小师桥南;在战时能保持全军的指挥步调协同一致,徐徐而进,又何至于遭此大败呢?

曹军得胜之后回到合肥,李典、乐进自然是兴高采烈;而张辽却顾不上高兴,因为他很心里清楚,吴军遭此惨败之后,必定会再起大军前来报仇;作为主将,他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他一面下令紧守城池,严阵以待;一面请使者薛悌速回汉中,请求援兵。此时曹操已在汉中驻军有数月之久,而西川的刘备也利用这段时间,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因此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暂时不取西川。

他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以防刘备来攻;自己则率领四十万大军南下,杀奔濡须,以解合肥之围。孙权得到探马的消息,立刻下令让董袭、徐盛率五十只大船前往濡须口埋伏,又派陈武率领一支人马,沿着江岸往来巡哨,密切注意曹军的动向;看来孙权经过逍遥津之败后,也开始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了;孙曹两军,即将在合肥拉开一场大战的序幕!这正是:人生得意莫忘形,也有风雨也有晴;欲思进路先思退,纵遇坎坷亦能平!

标签: